冬至就是二十四個冬節就是冬至,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。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,以五日為一候,三候為一氣,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,合稱為二十四節氣,而節氣中的一個。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,所以和清明一樣,被稱為「活節」。
在冬至這一天,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,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(又稱為冬至線)上,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。冬至過後,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,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,而夜晚漸漸縮短,正因為如此,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。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,所以有「冬至一陽生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,陽氣就要回升了。
在古代,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,在周朝,就有利用「冬至」日郊祀祭天的記載,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,因此,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,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,因此,也可以說:過「冬節」是自漢代才有的。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,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,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!
「冬至」又稱為「至節」,因為它是「陰極之至」、是「陽氣始至」,也是「日行南至」的節日。又由於冬至過後,新年就在眼前了,所以又有「冬節大如年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。
另外,冬至又有如「亞歲」、「如正(新正)」、「履長節」等的稱呼,民間則多稱為「冬節」。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,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,於是又有「有者冬至夜,無者過一夜」、「富人吃一夜,窮人凍一夜」的俗諺。
好好吃喔!燒燙燙~~
吃完湯圓,來一起懷念一些好歌吧!
芝加哥合唱團共有七位團員,早期以鍵盤手Robert Lamm和吉他手Terry Kath為主導,他們除各自的樂器外還負責主唱與作曲。
另一位重要團員是貝斯手兼主唱Peter Cetera,他在吉他手Terry Kath 1978年意外身亡後,逐漸帶領整個樂團風格導向流行的路線。
其他團員還有鼓手Daniel Seraphine、小喇叭手Lee Loughnane、伸縮喇叭手James Pankow和木管、簧管樂器手Walter Parazaider。
Lamm與Kath負責部份作曲之外,還有伸縮喇叭手Pankow也是作曲主力之一,
第二張專輯中他一人即負責了三分之一的歌曲。
擁有34張白金暢銷專輯紀錄的芝加哥合唱團,也於2002年夏末發行精選CD。
裡面從抒情到搖滾、從儉樸到華麗,每一首歌曲都讓人沉醉不已。
這就足以解釋為何這支團體所唱的歌曲可以跨越這麼多個世代,而依舊歷久不衰。